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瑜伽療癒 023 Dharma天命

20161229 Body & Mind Yoga Healing 身心靈療癒瑜伽
by Prathap老師 (每週四晚上8:30-9:45)
in 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涅槃瑜伽學苑

這堂課我們固定有些分享,有時後是瑜伽哲學、理論、體位法或瑜伽神話,看我當天的心情(笑)。我有一個學生,他不定期的會問我一些問題或給我一些可以分享的主題(我想他有在收看我們 FB上 P頻道文章),他也建議我可以分享一些書籍,每週可以分享一本書,但這不是我的風格,因爲這代表我得讀一本書…

我有看書的習慣,但我看的很慢,以前在唸書的時後,我的書包總是裝著滿滿的漫畫書,我看一本書,就要把他看完,吃飯也要抱著書,老師在教課我也要把書放在桌下看,當我上大學比較成熟一點時,我會讀一些小說,一些短篇的故事,但還是會習慣把整本書唸完,但當我開始學習瑜伽後,我開始閱讀瑜伽哲學、吠陀、阿育吠陀、瑜伽神話等相關的書,從那時後開始,我就從來沒有把一本書唸完,我會讀,但我會從這本書跳到另一本書,舉例來說,我在一本書讀到關於根鎖,我會跳到另一本書,去找關於根鎖的章節來讀,也許另一本書有提到根鎖與下行氣有關,我就會到另一本書去找關於五種類型氣的章節,當然又會讀到關於五種類型的火、五種類型的水,然後我又會跳到另一本書,這是我現在的讀書習慣,大約十五年左右,我讀了很多書,但我從來沒有完整的把一本書讀完,所以對我來說,要去選一本書來做分享,是不容易的,因為我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消化一本書。

但這位非常熱心的學生每過一段時間就會給我這樣的建議,所以我請他推薦一本,我來做分享,他選了一本世界暢銷的書籍 ”秘密“,大概是六個月前的事,他還把書給了我,我稍微閱覽了一下,看了一些章節,我可以理解,但我還是沒有把整本書看完。而今天的主題也不是這本書(笑)。因為這本書跟瑜伽一點關係也沒有~這本書提到,吸引力法則是一個自然的現象,很自然的你會被一個東西吸引,當你不斷地想著這件事,不斷的去追求,自然你就會得到這個東西,這是自然的現象。

甚至有非常多的工作坊針對這本書來做設計,非常多的城市,工作坊中會教你如何去追求你的慾望,實現你的慾望,如何使他成真。很多人付費去參加這樣的工作坊,我想台灣也有很多類似的課程,我的朋友曾經加入過那樣的工作坊課程,例如:正向思考,當這位朋友上過課程後,他告訴我所有有關於吸引立法則的一切,而那也完全改變了他的生活,所以我問他是如何改變?他想開設自己的公司,想要有個合作的夥伴,但一直沒有找到理想的夥伴,但當他去完那個工作坊回來後,他就接到了一通電話,是銀行打來的,銀行要借款給他,他非常開心,拿著這筆借款,開始他的生意。當他開始經營自己的生意後,他觀想自己穿著西裝,開著好車,去想像他擁有著很榮華富貴的生活…

最近我又遇到他了,他的生活比以前更糟糕,當他從銀行貸款時利率很低,但過不久利率變的很高,他成功的開始他的事業,但並沒有成功的經營下去,他就跟我抱怨,這種吸引力法則是非常短暫的,而現在越來越少人討論這本書。

在瑜伽中,非常多的吸引力法則並不是自然發生的。因為在書中,教你的是如何去追尋你的慾望,但並沒有教你這些慾望是怎麼發生的。而在瑜伽的第一個章節,找到你的 Dharma天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你首先必須瞭解你是誰 who you are,你生下來的目的是什麼,然後才去發展這些慾望,但根據瑜伽哲學,不依附才是自然的法則,如果你跟隨你的 Dharma天命行事,你慢慢成熟,不依附會自然的發生,所以不依附是自然的法則,而吸引力法則並不是。

舉例來說,椰子樹,剛他是綠色,裡面很多水分,椰子是重的,但他不會掉下來,什麼時候他會掉下來?當它成熟時,他會掉下來,當椰子變乾的時候,當它變輕的時候,他才會掉下來,牛頓說,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是因為地吸引力,但事實上,蘋果會掉下來有很多的原因,當所有的水果還沒成熟,還很重的時候,地吸引力因該是很容易使他掉下來的,但水果不會掉下來,水果需要的是成熟,當水果成熟,那個不依附就會自然發生,水果和樹彼此有一份瞭解,樹會讓水果自己離開,好~現在你可以離開了,你已經準備好要掉下去,你已經準備好要服務大家。這就是不依附法則,當你成熟,有智慧的時候,你不需要任何的努力來不依附,不依附會自然發生,所以你必須了解自己的 Dharma天命是什麼。

什麼是 Dharma天命?大家存在於這個世界,都有自己各自的頻率,自己的 Dharma天命,也許有一個特殊的天命或多個天命,你必需去嘗試各種事,找到屬於自己的 Dharma天命,在印度有很多電視節目,很多事給小朋友參加的,例如:唱歌的節目,在印度越來越流行,我有一位朋友的太太,準備讓他的女兒去參加,他完全不了解他小孩天生的才能是什麼,對他來說,成功的人生是必須參加那個節目,你要在節目中成為頂尖的,所以他在培養他的小孩。

我們的社會中,有許多這樣的訓練,只有動物才可以被訓練,人類可以被轉化,但無法被訓練,這是我們常常在社會上看到成功的人士,所以想成為那樣成功的人,或你的爸爸媽媽要你成為一個工程師,所以你成為一個工程師,你並不是跟著你的 Dharma天命,你是跟著你爸爸的欲望,你認為那樣就是成功,那是唯一成功的方式,你沒有任何自己的判斷,什麼是我真正要的,你需要其他人給你指引追尋你的夢想,需要很多訓練。

整個社會是非常競爭與比較的,因為我們沒有去追尋屬於我們的 Dharma天命,舉例來說,如果我找到自己的 Dharma天命是木工,我遇見了世界最頂尖的木工,我會將他視為我的師父,但如果我沒有找到我的 Dharma天命,我的 Dharma天命因該成為一個小提琴家,但我的父親要我成為一個木工,而我的父親教我要成為一個木工,才是成功,如果是這樣,當我遇到一個很厲害的木工,我不會將他視為我的師父,我會感到嫉妒,視他為競爭者。

所以找到什麼是你的 Dharma天命,是第一步,但這一步在秘密這本書沒有出現,當你找到你的 Dharma天命,你就不再是為了錢工作,找到你自己旋轉的軌道,如果你的 Dharma天命是拉小提琴,就算你很累,你還是會繼續,如果你找到 Dharma天命,你是不會覺得累的,很自然而的會把東西分享出去。

為什麼說藍色星期一,表示你沒有在做你的 Dharma天命,如果你找到你的 Dharma天命,那就沒有假期了,你不需要,因為任何時間都是你的假期,你不需要任何人來啟發你做任何事情,所以將所有的一切都用錢來計算,錢只是一個衡量的單位,你不能用相同的單位來衡量所有的東西,那並不是成功的,找到你的 Dharma天命,跟隨你的 Dharma天命,當你找到你的 Dharma天命時,你就已經成功了,所以這個方式,很自然的你就不依附,你做所有的事情,不為任何目的,不是為了錢,你很自然的會成熟,跟椰子一樣變輕,很自然的你不會再依附樹。我沒有在批評秘密這本書,只是我發現這本書少了這一部分,想跟大家分享。


(網路圖片)

附註:圖片版權為 iZOOMi Photography 及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擁有,分享請註明出處(轉貼請註明出處)http://izumiyoga.blogspot.tw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瑜伽療癒 022 Why we need practice yoga?


20161222 Body & Mind Yoga Healing 身心靈療癒瑜伽
by Prathap老師 (每週四晚上8:30-9:45)
in 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涅槃瑜伽學苑

今天我們要分享很基本的瑜伽理論,我以前也講過相同的主題,但因爲有許多新同學所以我想重複它,這是關於五個元素的理論,我們稱這個瑜伽哲學為 Sāṅkhya Philosophy 數論宇宙學,這是瑜伽與阿育吠陀基本的哲學。

在了解自我的階段中,一共有三個階段,生理上的了解你是誰、心智上去知到你是誰、意識上去知到你是誰,事實上你不需要按照順序一階一階的去完成,你可以相佛陀一樣,直接跳到意識層的了解,但跟據瑜伽的哲學,先從身體上去了解你是誰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物質的身體,你的身體是由什麼物資所組成,身體上那個元素佔主導地位。

有兩種能量 Purusha 菩盧薩 & Prakriti 普拉克提,這兩個能量是所有創造的源頭,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這是一個二分的世界,就像電,有分為正極與負極,如果只有正極或只有負極,他中間的作用就無法產生,如同有男性與女性,如果只有其一,那創造就無法發生。這就是 Purusha 菩盧薩 & Prakriti 普拉克提 (宇宙神性&個體造化)。

我們稱 Purusha 菩盧薩為意識,Purusha 菩盧薩沒有任何的特質,也沒有任何的性質,你可以稱他為空,或是乙太,他沒有任何型式,你無法辨認他。另一個是Prakriti 普拉克提,是能量,他有各種的形式,可以說 Prakriti 普拉克提是聲音的振動,Prakriti 普拉克提是冷的、是黑暗的,Prakriti 普拉克提存在於 Purusha 菩盧薩之中,雖然是兩種能量,但 Prakriti 普拉克提包含在 Purusha 菩盧薩之中。




現在大家坐在這個房間,是因為房間有空間存在,如果沒有空間我們就無法在裡面。Purusha 菩盧薩,意識是空的,因爲這個空才允許 Prakriti 普拉克提的各種性質存在其中。今天的主題要解釋所有的東西如何進入存在,創造如何發生,所以先解釋 Purusha 菩盧薩 & Prakriti 普拉克提。

Purusha 菩盧薩是被動的,他不會主動去做任何事,Prakriti 普拉克提,女性能量,則是主動的,他會主動的去做一些行動,Purusha 菩盧薩,意識只是觀照,所以我們可以把 Prakriti 普拉克提視爲一個振動,Prakriti 普拉克提會製造聲音,聲音會振動,振動會造成空間的移動,這個移動產生空氣、氣流,這個移動造成摩擦,這個摩擦產生了火,就像兩朵雲靠近產生閃電,當火跟冷(Prakriti 普拉克提是冷的)結合時,會產生水,就像你將一支湯匙用火燒,然後放入冰箱,然後拿出冰箱,你可以看到湯匙上的火,因為熱在冷空氣中凍結,會產生水。這邊說的水,並不是只有說我們喝的水,所有液體的都是水,空氣也不只是我們吸進去的才是空氣,所有藉由不同行式在移動的都是空氣。

當水凝結時會產生結晶,形成了土元素,我們可以說 Prakriti 普拉克提的擴張就是那個空元素,能量的流動就是空元素,摩擦的能量就是火元素,融化的能量就是水元素,結晶的能量就是土元素,慢慢的五種元素進入存在這個空間,所有這五個元素存在 Purusha 菩盧薩之中,意識之中,就像你存在於意識之中。


我們的身體也是由五元素構成的,所有有機與無機的組成,都有這五個元素。所有活的、有生命的東西,有三個活動的能量,風、火、水,這三個能量就是生命,這個杯子是土元素,但沒有其他的元素,所以它沒有生命,所有有生命的ㄧ定有三個能量,風、火、水,我們之所以活著,是因爲這三個元素持續的在身體移動,如果其中一個元素停止移動,那你就會有麻煩了。

死亡是怎麼發生,不管是任何原因造成的死亡,意外、生病、自然老化死亡…,首先空會先停止活動,當空停止時,身體就不會有任何的摩擦產生,火就停止了,體溫就會開始下降,當火停止時,水也跟著停止了,身體開始變冷,就像如果你要移動水,你必需將水燒開,當把火加入水之中,水就開始移動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活著,這是我們生命的關鍵,所以每個人體內都有這三個元素,但每個人這三個元素組成的比例都不一樣,有些人風元素較多,有些人火元素多,有些人則是水元素,有些人是風跟火多,水比較少,你必需了解自己的身體體質,這也是阿育吠陀學習的第一個階段,了解你自己生理身體上的組成。

如果我主要是由火元素組成的體質,我就可以不要練習會起動火元素的體位法,如果我是火型的體質,又一直練習火元素的體位法,這樣我很容易有麻煩,火元素很多,而另兩種元素很少,而失去平衡,我們在練習體位法的目的,就是讓三種元素平衡的流動。

這堂課很簡單,我們過程都會躺著,有時候我不小心講太多,就會練習的比較少,如果少說一些,就會練習比較多的體位法,躺姿的動作,是讓地吸引力將我們往下拉,所有站姿,則是對抗地吸引力,當躺姿地吸引力向下時,體內三個元素會被動但平穩的流動,所以這堂課的練習不用擔心會讓某一元素不平衡,都是和緩的流動。

在我們的身體裡面,骨盆及骨盆以下的部位,這是水的來源,骨盆以上胸部以下,是火元素,胸部以上則是風元素,舉例來說,如果你身上的水元素是緩慢的,你必需做一些骨盆及腳部的動作,將水元素提高,或當你發現你的消化是慢的,代表你火元素是不足的,你因該如何讓火元素流動,你因該專注於肚臍週圍,骨盆以上胸口以下的動作,例如扭轉、船式,這些會增加火元素,如果你覺得風元素緩慢,風元素不足,伸展、打開你的上半身,眼鏡蛇式、後彎、魚式,這些動作會帶入風元素進入身體。


要維持身體的健康,你真的不需要練習很瘋狂的體位法,例如上一堂課的 Vinyasa,當然為了好玩練習也是很好的(笑),讓自己保持更好的健康,你必需讓這三個元素流動,所有基本、簡單的體位法就可以幫助我們,不用覺得自己體位法沒有做的很進階,就得不到瑜伽的這些好處。

簡單的體位法練習,將身體分成三個部位,底部、核心、上半部,試著伸展並打開這三個部位,但你必需對身體有些敏感度,舉例來說,如果你有胃潰瘍,代表太多的火集中在一個部位,如果無法睡好,代表太多的風集中在一個部位,如果很容易放屁,也代表太多的風集中在一個部位,你不因該讓任何一個元素累積在某一個部位,如果你運動粗糙物質的身體層,你的能量層也會一起移動,就像如果你要移動水杯中的水,你必需搖晃水杯,你移動身體,體內的能量也會移動,這是關於為什麼我們要練習體位法,很簡單的哲學。


附註:圖片版權為 iZOOMi Photography 及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擁有,分享請註明出處(轉貼請註明出處)http://izumiyoga.blogspot.tw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瑜伽療癒 021 DRISHTI

20161124 Body & Mind Yoga Healing 身心靈療癒瑜伽
by Prathap老師 (每週四晚上8:30-9:45)
in 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涅槃瑜伽學苑



今天的主題是 DRISHTI 凝視點今天會用我跟學生的問答方式來做分享,這位學生練習的是阿虛坦加瑜伽,有時候也會練習阿努撒拉瑜伽,在練習阿虛坦加瑜伽,英雄二時,老師會說將眼睛注視到大拇指,但在阿努撒拉瑜伽,阿努撒拉中的英雄二老師會要求將掌心朝上拇指轉向下,那這樣我要注視著我的大拇指還是我的手掌呢?有任何規則嗎?

事實上,沒有任何規則,在許多古典瑜伽哲學中並沒有提到凝視點這件事,但在練習中有凝視點是好的,我會先解釋凝視點是如何出現在瑜伽練習中,如果你閱讀任何瑜伽的古典哲學,你無法找到任何關於凝視點的文字,凝視點是由 T.Krishnamacharya創造出的,T.Krishnamacharya是 B. K. S. Iyengar艾揚格及 Pattabhi Jois 阿虛坦伽老師的老師,他也是第一個告訴大家如何練習瑜伽體位法的人。




T.Krishnamacharya(1888-1989)


B. K. S. Iyengar (1918-2014) & Pattabhi Jois (1915-2009)

*網路資訊補充
B.K.S. Iyengar & K. Pattabhi Jois 在1934年均是瑜伽大師 T.Krishnamacharya 的弟子
後B.K.S. Iyengar 創Iyengar 瑜珈學派 http://www.bksiyengar.com/
K. Pattabhi Jois. 創Ashtanga Yoga瑜珈學派 http://www.ayri.org/
兩位大師見面時間是2005年,K. Pattabhi Jois.已90歲 B.K.S. Iyengar 87歲
兩位師兄弟於1940年之後,經65年後再次共聚

T.Krishnamacharya 他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他的家族來自 Bahmana婆羅門(印度種性制度的第一個階級),他的家族教梵文,以及印度傳統的舞蹈,和瑜伽,他們是皇室的老師。如果你們有一天到印度的邁索爾,那裡有一座皇室的大城堡,T.Krishnamacharya的世代家族曾在那教學,T.Krishnamacharya是一個非常有創造性的瑜伽士,在過去女性是不能學習瑜伽的,他是第一位教授女性瑜伽的人。


*網路資訊補充
「種姓制度」分為四個階級,最高階級是「婆羅門 Bahmana」,是祭司、僧侶或修行者,他們是眾生與印度教神之間的連系,就如同地上的神一樣。第二階級是「剎帝利 Kshatriyas」,是王室貴族或軍人,其中佛陀、甘地即是出生第二階層的家庭。第三階級的「吠舍 Vaishyas」是商人及庶民。第四階級的是,為最低的階級的「首陀羅 Shudras」則是奴役與僕人。被排除在階級之外的,還有一種「旃荼羅」,也就是所謂的「賤民」,被稱為「不可接觸的人」,他們是底層中的底層。



我們現在大部份練習的瑜伽名稱,英雄一、二、三,都是他命名的,而許多我們在練習的體位法你在古典經典中是沒有的,他是第一個新世代的瑜伽老師,融合經典與創造新世代的教學,也是第一個將鎖印、凝視點、手印帶入瑜伽中,但關於凝視點,他最一開始是來自於舞蹈,來自於濕婆神舞蹈,不是瑜伽。

學生的問題是,我因該專注在大拇指還是手掌呢?首先你必需了解,凝視點指的並不是專注,所謂的專注,如果我專注在書籍,你不該讓思緒飄來飄去,但凝視點指的是凝視,只是看,不是專注,不需要將心智帶到那,凝視點只是將視線帶到那。

在舞蹈中凝視指的是將所有的覺知放入身體之中,不僅僅是看著身體,也不是專注在一點,凝視點的意思是將所有的覺知帶到你的全身,把你的大拇指當作是一個工具,將你的覺知帶到全身。

如果你去看任何傳統的印度舞蹈,或是峇里島的舞蹈,泰國的舞蹈,或是太極,你可以觀察到,他們眼神的接觸,如果你看到 nataraja(濕婆神舞),當他腳舉起時他的眼神一定是在腳上,如果他將手畫一個圈時,他的視線會一直跟著手,視線要一直跟著身體,那就是凝視點。




讓你的覺知永遠停留在身體,因爲身體代表著現在,心智是過去或未來,疼痛和受苦,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疼痛是跟身體有關的,受苦是跟心智有關的,如果現在我打了一個人,他會感覺到疼痛,但是明年他並不會再感覺到痛,因爲痛是現在當下的。

但是受苦是過去的,也可以說是未來的,你可以想著過去發生的事,而感覺到受苦,感到奮怒,你可能想著過去發生過的事,你就感到了悲傷,你可能想著未來會發生的事,就感覺到了恐懼,所有的情緒都是受苦的,而那些受苦的感覺都不是當下發生的。

身體上感受到的痛苦與喜悅,只有身體真實的、身體是是當下的,如果你可以去關照著身體, 你就處在當下,利用凝視點,我們將覺知帶到全身,這是凝視點真正的意思,而不是只是專注著一點。




跟據阿虛坦伽瑜伽,一共有八種凝視點,這沒有任何的規則,如果你在學習瑜伽時,把所有的一切都當做規則來遵守,那就太痛苦了,你的心智會變的像機器人,你了解所有的規則,然後遵守所有的規則,三角式看著你的拇指,船式看著你的腳指,這些都是規則,不要有任何的規則。去了解這些規則後面的哲學,然後你可以擁有你自己的凝視點。


舉例來說,當你做蓮花座姿時,將你的眼睛半闔視線看到鼻尖,這是其中一種凝視點將覺知帶到身體,或是當你做三腳式、英雄一、英雄二時將凝視點來到你的大拇指,或著你是掌心朝上時,將凝視點帶到手心,有時後當在做三角式時,將頭轉向上方看著手指並不是容易的,你可以將視線帶到身體側邊前方,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這就是所謂的凝視點。

另外還有第九個凝視點,將你的眼睛閉起來,當你的眼睛閉起來的時後,在你的前額會看見一些東西,這個部位我們稱為 Chitakasha ,Chitta 是“集體意識的總合“ (Buddhi 菩提智/分別心、Manas 心智、Aahamkara 我執),Akasha 是“空間”,所以 Chitakasha就是你心智中的空間,Chitakasha心智的空間又有另一個名稱,叫瑜伽士的遊樂場,瑜伽士他們閉上眼睛,開始冥想,觀察所有的念頭,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這個空間中,所以叫做瑜伽士的遊樂場。

當在練習體位法時,你也可以將眼睛閉起來,將疼痛與壓力帶到這個空間,所有正在身體發生的一切,你都可以將帶到這個空間,保持覺知,這也是凝視點的一種。凝視點並不只是視線要看向那個部位或方向,凝視點是只將覺知帶到身體,因爲身體就是現在這個當下,當你的覺知在身體上時,你的覺知就在當下。

附註:圖片版權為 iZOOMi Photography 及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擁有,分享請註明出處(轉貼請註明出處)http://izumiyoga.blogspot.tw



*網路資訊補充
Ashtanga
Ashtanga的原意是指八支。Patanjili這位印度智者在瑜伽經中告訴我們,這八支分別是Yama(持戒)、Niyama(精進)、Asana(體位法)、Pranayama(調息)、Pratyahara(制感)、Dharana(專注)、Dhyana(冥想)、Samadhi(三摩地)。不過一般人所談的Ashtanga,大多指的是 Sri K. Pattabhi Jois所傳授的體位法練習。 Ashtanga這套古老的瑜伽體系由 Sri T. Krishnamacharya 自1927開始教給了Sri K. Pattabhi Jois(1915-2009),他也是當代八支瑜伽體系的宗師,現在他的孫子繼續在印度Mysore傳承這套傳統智慧。 Ashtanga瑜伽是一連串充滿活力的哈達體位法,練習包含了流暢的串連,並強調 bandhas (內在肌肉的收縮、鎖印)、呼吸、與凝視點。專注的練習可以創造深刻的內在熱能及放鬆的冥想狀態,可以有效強化心智的集中、力量的鍛鍊、增加肺部的容量,並達到排毒、修復、淨化身心的效果。

Iyengar
Iyengar這套傳統派系由B.K.S. Iyengar(1918-2014)所創立,他同樣也是Sri T. Krishnamacharya的弟子,不過他幼體弱多病,因而發展出了這套與Ashtanga截然不同的系統。 Iyengar的練習強調力量、專注力、耐力、柔軟度以及平衡感的結合,首重站姿,透過精準的練習,修習者得以透過體位法鍛練身、心、靈,進而獲得健康與喜樂,對於壓力大的現代人而言,是非常合適的選擇。 Iyengar強調身體的順位,它最大的特點,就是輔具的應用,舉凡瑜伽墊、瑜伽磚、瑜伽繩甚至是沙袋,都能有助於初學者精確地完成各種體位法,也更加容易上手。過度疲勞、身體有病痛的練習者,更能藉著使用輔具而減輕柔軟度、肌力上的不足,卻同時享受瑜伽所帶來的益處。

Anusara
Anusara由美國的瑜伽大師 John Friend所創立。他年輕時曾經周遊各地,追隨許多瑜伽大師練習,最後自成一派,於1997年創辦了Anusara這個嶄新的派系。Anusara字面上的意思是「與上天恩典共舞」,它結合了許多古典瑜伽派別的哲學基礎,也是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速的瑜伽類型之一。它結合了許多古典派別的特色,發展出一套創新多元、強力動態的哈達瑜伽。這類型的練習以「3A」為中心:態度(Attitude)、正位(Alignment)和行為(Action),透過這樣的練習循序漸進的打開身體,療癒身心,綻放心靈。 Anusara 的教師都必須經過嚴格緊密的訓練,除了體位法之外,也必須加強科學、醫學的知識和瑜伽哲學的研究,特別強調 Universal Principles of Alignment(通用順位法則),讓學生更深入體會身體運作的方式,並藉此擁有安全的練習、療癒的效果。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瑜伽療癒 020 This too will pass

20161117 Body & Mind Yoga Healing 身心靈療癒瑜伽
by Prathap老師 (每週四晚上8:30-9:45)
in 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涅槃瑜伽學苑

今天我們要練習腹式呼吸,在練習前我想要先解釋一下,為什麼我們要做這個練習,在許多瑜伽經典中都有提到腹式呼吸,所以我們今天要來討論這個主題。

之前有學生問我,真的有必要了解這些瑜伽哲學嗎?這真的很重要嗎?那老師你知道所有的瑜伽哲學嗎?我想要澄清一點,在我的經驗之中,了解一些哲學是好的,我並不知道所有的瑜伽哲學,沒有人可以讀完所有的瑜伽經典,就像中國古典文學,資訊量是非常之大,你就算花一生去學習,也不可能學完,但你可以挑選你感興趣的部分,所有的哲學要說的幾乎都是一樣,我所讀這些的是我感興趣,使我有所觸動的,我個人的意見是,不需去讀所有的經典,只需略懂經典中主要的含義。

瑜伽在你的手中,你們都有在練習瑜伽,但大多數人認為瑜伽只是一種不同類型的運動,在運動之外沒有其他的含義,如果你可以了解一點點瑜伽哲學,瑜伽可以幫助你更多,在許多狀況下瑜伽可以幫助你許多,在各種不同的狀況,就算你的工作與瑜伽沒有相關,但對瑜伽哲學的理解,都會有所幫助的。

上週我在香港教學,我一位過去在香港的學生,他邀請他的按摩師一起來上課,這位按摩師並沒有學習過任何瑜伽的經驗,這次的課程是在一個師資訓練之中,是關於哈達瑜伽的理論,在這個工作坊課程之後,這位學生覺得非常感動,他覺得因為這個課程他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我問他為什麼?這個課程怎麼幫助到你?這個課程完全是跟瑜伽相關的?

他告訴我,在課程中老師提到關於身體的方向,身體一共有四個方向,北南東西,這是在瑜伽哲學中我們如何再解釋身體的方向,東邊是太陽面,西邊是月亮面,身體的前方永遠是暖的,身體的背面永遠是冷的,根據瑜伽哲學,氣並不會在身體的背面流動,身體中的三個元素,風、火、水,在冷的一面並不會移動,所有在身體背面的一切。

所以當你在練習瑜伽或是任何其他的運動,通常會受傷的都是背面,身體冷的一面,脖子痛,肩膀痛等等,特別在大腿後側...,對這位從事按摩的學生來說,在按摩也是相同的,因為按摩也都是在背部,因為氣在冷的背面無法流動,他是最近開始學習按摩並開始幫人按摩,所以這個瑜伽的理論與他的按摩學習是相應的。

有時將你的耳朵給哲學是好的,如果你更加深入在瑜伽哲學之中,瑜伽不只是可以在身體層次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不只是在生理層面,有許多精神層面的問題,依附或情緒問題,一點點對瑜伽哲學的努力,將會提升我們心裡層次。

我們手上已經握著瑜伽,如同我們撿起了一塊石頭,你以為是個普通的石頭,給懂石頭的人看,才發現這是個價值連城的石頭,但他看起來就只是顆普通的石頭,因為你不知道它的價值你就把它給丟了,去了解它的價值。

如同你必須有些智慧,去了解瑜伽的價值,你必須理解一些瑜伽哲學,所有的瑜伽哲學都在談論關於“你”,他沒有在說其他的東西,大家以為他在說很多東西,但事實上他只是在談論關於“你”,從身體層與心理層等各種不同的面向去討論,給瑜伽哲學點點時間。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我們從父母與老師學習新的字,當你第一次聽到蘋果,你有許多問題,你會問媽媽,蘋果藏嚐起來是怎麼樣?媽媽會說,有時候是甜的有時候是鹹的,然後你會許又會問,那要去哪裡找到蘋果?在台灣可以吃到蘋果嗎?你有許多的好奇心。

首先你有好奇心,好奇心帶來疑問,一問會帶來答案,答案讓你有更多的渴望,渴望讓你想要去得到它,這是你如何知道這麼多知識,你對事物的知識,你知道很多事的一些事,或是你知道很多事中的很多事。

當你第一次聽到一個新的詞,當媽媽在教你“I 我”,你問什麼是“我”?媽媽說我就是你的意思,你的好奇心消失了,你沒有再多問關於我的問題,因為你以為你已經瞭解了所有關於“我”的一切,你沒有問,“我”就是身體嗎?是心智嗎?是什麼?

你知道許多事,但關於“我”卻一無所知,但事實上去了解關於“我”,有許多不同的方法,而瑜伽哲學沒有在說其他的東西,就只是在談論關於“我”,身體層、心理層、靈性層,瑜伽哲學將身體分為這幾層:

就像芒果一樣,先有籽,然後有肉,有皮,一層一層,在最裡面是靈魂,也可以說意識、潛意識層,然後外面是被意識層所覆蓋著,下一層是能量層,再下一層是身體層。



最外面的身體層是由物質所造成的,他是不斷成長與變化,往內一層是能量層,氣的哲學,或是阿育吠陀中的風、火、土,或是七個脈輪,都存在於這一層,心智層則是關於你情緒的所有一切,你的記憶,你的念頭,你的我執,自我認同,評斷,都在這一層,而你的靈魂就是這樣一層層的被包覆著,在每一層都是互相影響與連結。

如果你每天都吸進不好的氣,那你的身體將會死去,如果你憂鬱,有許多的壓力或壓抑,在身體層你的頭會感到疼痛,是會影響身體的,因為他們都互相連結,這是最基礎的了解,也是許多瑜伽哲學在談論的。

今天要說內觀,在佛教 Vipassana內觀變成一種冥想的方式,在瑜伽哲學中,Vipassana 指的是將覺知帶到呼吸,Vipassana有兩個音節,「Vi」、「Passana」,「Passana」是看見,有覺知的看,「Vi」是深度,完全的專注,深度沉靜在看見這件事上面,沉靜在呼吸上。

印度教、佛教、基督教⋯ 在所有的宗教中都說,當專注在你的呼吸上,這時就可以脫離你的情緒,佛陀是來自北印度,靠近尼泊爾,是純印度人,在那個省份中,他們的鼻子都偏小,但如過你去觀察所有佛陀的雕塑,都有著長長並窄的鼻子,如過要判定是否是個好雕塑,看鼻子就可以知到,這個鼻子的形狀長的比較像亞歷山大國王的鼻子,他跟佛陀原來長的並不一樣,但他要表達的是,保持覺知在你的呼吸。

如果你看到濕婆神正在冥想中的任何畫作或雕像,濕婆神的眼睛總是半闔眼的,這也是在說保持覺知在呼吸,例如象神,總是有個大肚子,你在畫象神就算頭看起來不像大象,但如果畫上一個大肚子的形象,你就會知道他是象神,而象神的大肚子也是在說覺知在呼吸。

在 Vipassana內觀就是要觀注你的鼻尖跟腹部,在靜坐時的姿勢並沒有關係,坐在椅子上也是沒問題的,躺下也可以,當你在走路時也可以的,因爲它並不是呼吸法的練習,他只是一個覺知呼吸的冥想練習,所有經典都說到,當你覺知在呼吸時,就可以放鬆情緒。

什麼是情緒?我們每天似乎都有很多情緒,但你知到情緒是什麼嗎?在這我們並不是在討論任何特定的情緒,或好情緒或壞情緒,什麼是情緒?我們好像知到很多,但我們卻一點都不了解情緒,但卻一點也不了解我們自己。

情緒是念頭,但所有的念頭都不是情緒,情緒是念頭,但不僅僅是念頭,念頭只是念頭,他不是情緒,一個念頭的強度就是情緒,如果念頭沒有強度,那他就只是念頭,一個念頭,或多個念頭,當他有強度時,他就是情緒。

我的父親在幾年前去世了,那時我人在台灣,所以我趕回印度,當我離開台北時一切都沒問題,但當我在馬來西亞轉機去印度時,我一個人搭機回去,沒有可以說話的人,而那個念頭強度越來越強越來越緊,我不斷的想著我父親過世的這件事,突然我感到了悲傷的情緒,但現在當我想到父親時,他只是一個念頭,那個強度已經消失,當我想到父親,下一秒他就消失了。

當你戀愛的前幾週,當你想起你女友的臉時,一切的情緒也隨之而來,因爲這時你念頭的強度很高,但過了幾週後,強度變低,再過幾年後,他就只是念頭(笑),當強度消失,那情緒也隨著消失了,只是念頭。

當你越去想著那個念頭,或那念頭的一切,那你就給了念頭能量,他就成為情緒,他就會存在於你的意識層中,所以當念頭變強,成為情緒,這個意識層也成為情緒的,這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好的也是情緒,壞的也是情緒,但如果在意識層是好的情緒,他會提升身體層與能量層,如果是壞的,他也影響著各個層次,因爲每個層次都是互相影響的。

所以根據這一切,能量層也會相同影響著身體層,當你肚子餓時,決定要去吃東西,但這時你聽到了一個壞消息,這時你對這個壞消息有很強烈的念頭,在身體層的饑餓感突然消失了,身體層改變了,想睡的感覺也消失了,這就是念頭如何影響情緒,情緒影響能量,能量影響身體。

觀照你的呼吸,可以放鬆跟解除想法的強度,沒有做任何事,你沒有跟你的情緒作對,當你只是觀照著呼吸,呼吸會慢慢變的緩慢,心智與能量也變的緩慢,成為悅性的,情緒的強度也會變的緩慢。

念頭強度是非常短暫的,你真的不需要去擔心他,他有時會像颱風般來,但也很快的消失,你可以待在那個暴風圈中,但你也可以練習 Vipassana,觀照你的呼吸。

在印度有ㄧ個故事,有一個國王,他的王朝非常的大,但他有很深的恐懼,他害怕未來,他總是想著,他隨時會失去他的王國,所以他招集了在王國中的智者,所有的智者們齊聚在國王前面,他向這些智者們說,我需要一段經文,給我一段經文,這句經文要在任何狀況下都能幫助我,在好的狀況,在不好的狀況下都能幫助到我。

在這些智者之中,有一個非常有智慧的大師,他寫了一小段經文,在一張很小的紙上,然後將他捲起來,放到一枚戒指中,他將戒指交給國王,跟國王說,經文就在裡面,但先不要將他打開,有一天當你面對一個很糟你無法掌握的狀況時,或是一個你無法控制的高興狀態時,當你無法控制你的情緒時,你再將他打開。國王非常相信這位智者,所以國王接下了戒指。

幾年過去了,這個國家發生了戰爭,敵人已經攻打進城堡中,他們佔領了整個國家,國王騎著馬逃離了他的王國,敵人不斷追趕著他,他跳下馬,假裝跳入山崕下,然後躲在一個大岩時。敵人不斷的搜索,國王不知到該怎麼辦,他失去一切,一無所有,而且也即將失去生命,他非常的沮喪。

這時他突然想起了他的戒指中的紙條,他打開戒指中的小紙條,他讀了那段經文,國王感到非常滿意,經文上寫著~ This too will pass 這個也會成為過去。這時,敵人因爲搜索不到,他們就離開了~

國王隱性埋名在另一個國家生活著,然而,慢慢的國王在不同的村莊中,遇見許多之前王國的人,他們都想幫助國王,拿回他的王國,過了幾年,他打贏了戰爭,取回了他的王國,所有的人民都非常開心,這時,國王再次打開了戒指,因爲他真的太開心了,在次他讀了經文~ This too will pass 這個也會成為過去

不管你有什麼情緒,他都會消失,如果你真的處在一個非常糟糕的狀況下,不要做傻事,因爲所有的一切都會過去,相同的,當你非常非常的開心,也不要做傻事,這兩者都不是真的,他們都會過去,都只是念頭。



附註:圖片版權為 iZOOMi Photography 及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擁有,分享請註明出處(轉貼請註明出處)http://izumiyoga.blogspot.tw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瑜伽療癒 019 EAT WATER

20161110 Body & Mind Yoga Healing 身心靈療癒瑜伽
by Prathap老師 (每週四晚上8:30-9:45)
in 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涅槃瑜伽學苑

前兩週我們再討論 Advaita,這個主題有點困難,我解釋的很長,有些人快要睡著,在課後有同學跟我說,當聽老師分享時覺得很有趣,但當實際情緒來時,老師說的這些都沒有幫助,所以建議老師說一些有趣又有幫助的主題~
*瑜伽療癒 016 Advaita - http://izumiyoga.blogspot.tw/2016/10/016.html 
*瑜伽療癒 018 Sathyam Shivam Sundaram - http://izumiyoga.blogspot.tw/2016/11/018.html 


老師問~你為什麼開始練瑜伽?他說他有膽固醇的問題。並不是疾病,只是在做健康檢查時,比正常值高一點,不是很大的問題,有時候我們容易有很多念頭,常常把小事情無限放大,但在阿育吠陀之中並沒有年度健康檢查這個概念,你隨時可以自我檢查。而當他知道自己有膽固醇問題時,他開始跑步三個月,最近開始上瑜伽課,已經三個禮拜,但擔固醇指數還是一樣,所以他覺得疑惑,瑜伽真的可以幫助他嗎?

膽固醇跟你的練習並沒有關係,他跟你的飲食習慣有關,當我詢問他的飲食,平常怎麼吃,喝什麼...,他很喜歡水果,所以會吃很多水果,或是果汁,他會喝冷水,喜歡加冰塊的水和冰淇淋,而這可能就是問題的所在~

在阿育吠陀之中,將一天劃分為二,從日初到日落,是“日”,日落到日初,是“月”,在阿育吠陀不只是劃分一天,他們將所有一切都分為二,日與月,舉例來說,水果和蔬菜都是“月”屬性的食物,牛奶與穀類,麵類與起司,所有奶製品,也都是“月”屬性的食物,所以當你喝熱牛奶,在一開始會帶來熱,但當他消化後會變成冷的,這也是小朋友在生病時,媽媽會不給他們喝牛奶一段時間。如果你常常喝水果汁,大量吃水果,為了減重只吃沙拉,但沙拉也是冷的食物,所以這位學生吃了很多冷的食物,而冷的食物並不會幫助你降低膽固醇,身體需要保持一定的熱度。

很久很久以前,遠古的時代,如果你要吃一顆蘋果,你必須走很遠很遠,如果沒有身體的活動,你就無法吃到東西,根據阿育吠陀的研究,過去50到100年間,人類平均的體溫是在降低的,很多的疾病也因此產生,過去並沒有那麼多癌症,因為以前我們的體溫比較高,現在有肺癌,各種癌症,但你們有聽說過心臟癌嗎?

並沒有心臟癌,在我們身體的某些部位是不會有癌症的,這內臟器官一直都很熱,心臟24小時都是熱的,肺有時候是冷的,有時候是因為吸進冷空氣,或是乾燥,如果你能夠保持身體是熱的,你可以遠離許多疾病,不僅僅是癌症。

固定健康檢查是好的,但不需要兩週或一陣子就檢查一次,那會造成不必要的壓力,你去測量血糖,寫下來,然後去吃冰淇淋或印度甜點,再去測量,他會顯示更高的指數,膽固醇與血糖這些指數會高高低低,不需要為了這些指數,創造出壓力。

當我在學習阿育吠陀的時候,有兩個老師,其中一個老師會解釋一切非常清楚,他會講解經文,經文的含義,所有的一切,他非常了解那些語言,但他無法激勵學生,因為在課堂中,他只會告訴學生所有的一切,學生會想睡覺,會不了解老師說的,除非你非常努力地去理解,另一個老師,在講哲學時不會說得太多細節,老師看起來非常普通,沒有人會相信他是個阿育吠陀老師,但當他在課堂中講課時,他可以使每個人都理解基本的原理。今天我們要做一個小小的實驗,當你看到實驗後你就會理解。

在阿育吠陀中說,熱水,非常非常熱的水,你不能喝水,你因該一口一口的“吃”水,這樣可以保持你身體的溫度,在阿育吠陀中也說,當你小便後,你應該喝水,所以並不是在運動過後,因該要喝水,或是早上起床後就要喝兩公升的水,而整天就忘記喝水了,你應該整天一直保持喝熱水,一口一口的“吃”水。

當你口渴時,喝水,當你上完廁所時,喝水,因為這時候你的身體是處於脫水的狀態,熱水會融化你的脂肪(膽固醇),在熱水中油會溶解,在冬天時,常常會有人有心臟的問題,因為如果在冬天時你沒有好好將身體保持在暖的狀態,老人與虛弱的人容易有血管阻塞的問題,尤其在冬天,你因該隨時保持喝熱水,而不須過度擔心膽固醇那些的指數。

我現在要分享,我的老師給我們看過的一個實驗~瓶子內裝的是有機的椰子油,在印度我們常常把椰子油拿來吃,拿來煮東西,拿來喝,抹在頭髮上,皮膚上,拿它來做所有的事。


(網路圖片)




椰子油倒入熱水-攪拌(融化)
椰子油倒入溫水-攪拌(浮在水面)
椰子油倒入冷水加冰塊-攪拌(結塊)

當你做瑜伽或跑步,之後去喝果汁、吃沙拉、喝冷水,身上的膽固醇與脂肪就會像實驗所看到的這樣。如果你一整天都可以保持喝熱開水,慢慢的他會融化你身上的膽固醇(但這是個很長的過程),你不可能一天就將膽固醇給消除,但如果你可以持續下去,你會感覺到不同,而練習完瑜伽(強力的瑜伽),通常你的身體會產生熱,讓你的身體保持那樣的熱度。

通常晚上吃水果是不好的,水果是“月”屬性的食物,所以練習瑜伽之外,飲食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是熱的食物,大部分的辛香料與煮過的食物,都屬於“日”屬性的食物。新陳代謝也會排掉身體中的膽固醇,根據阿育吠陀,當你看到太陽時,新陳代謝在作用,日落後,新陳代謝就停止作用,所以在日落之後不因該吃“月”屬性的食物。


附註:圖片版權為 iZOOMi Photography 及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擁有,分享請註明出處(轉貼請註明出處)http://izumiyoga.blogspot.tw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瑜伽療癒 018 Sathyam Shivam Sundaram

20161103 Body & Mind Yoga Healing 身心靈療癒瑜伽
by Prathap老師 (每週四晚上8:30-9:45)
in 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涅槃瑜伽學苑

今天有ㄧ些新面孔,第一次來這堂課,這堂課我們通常會說說話,分享一些哲學,但今天我並沒有準備很大的主題,主要是想把上週的主題在更清楚的讓大家了解

許多人有錄音,但其實我沒有很有興趣把文章發表在FB,因爲你們“正在這裡”,你們“正聽著”我講話,這跟看文章是完全不同的感覺,如果只是在FB上的文章,你很可能是坐在馬桶上大號時看著文章,或是躺在床上,跟你的小孩一邊玩一邊看著文章,你可能看了文章,但你誤解或遺漏了文章裡的含意與重點。(在文章翻譯過程中,盡可能照老師原意翻譯,但多少會有些文字無法精確翻出或遺漏,在這的分享只是讓大家彼此交流與學習,邀請讀者們一“在”場學習喔!

上週課程結束後,有位學生傳訊息給我,他說我完全聽不懂今天的主題,但很享受整個課程,而真的有必要去了解意識是什麼嗎?事實上,真的沒有必要,沒有一定要了解這些哲學,你有你自己的自由,並不是只有瑜伽哲學能給你覺知,並不是只有瑜伽哲學能幫助你,如果你有你自己的理解,如果你對自己的情緒與苦難有自己的辦法,沒有一定要理解這一些,他就好像是拿著雨傘,當下雨時,當你正在苦難之中,這些練習就好像雨傘保護著我們,但如果你習慣淋雨,而在雨乾了後,在苦難後你可以再次恢復,那也可以,你決對是自由的,你可以學習瑜伽哲學,或是練習靜心冥想。

今天我選擇了濕婆神的哲學,也許你們聽過一些老師播過這首濕婆神的音樂/梵唱~
Sathyam
Shivam
Sundaram

今天瑜伽哲學的分享以這個爲基礎,在瑜伽哲學中有,Sundaram Yoga 或是 Yoga Sundaram,我會結合上週主題跟這個哲學。

Sundaram 代表的意思是「美」,瑜伽代表「連結」,Sundaram Yoga 或是 Yoga Sundaram 意思是合一的美或美的合一,在合一中存在的美麗或美麗中存在的合一,瑜伽指的就是將所有的一切結合在一起,在瑜伽中是會擴大的,因為你將一切結合進來。

Sathyam Shivam Sundaram 合一中的美麗或美麗中的合一

科學和瑜伽是完全相反不同的,科學用的方式是切割、分開物體,之後才能清析的了解,心智也是如此,將事物切割、分開,所以你沒有辦法用科學的心智來學習瑜伽,那你是無法了解的,瑜伽是合一,科學則是分開,分子分離成原子,原子分離成核子,科學的一切都是分離。

大約六年前,頭痛、眼睛問題、鼻子問題,都會去看一個醫生,但現在各個問題你會去找個科的醫生,也許未來你左邊鼻子問題要找一個醫生,右邊鼻子要找另一個醫生,在科學中他們不將事物視為合一,如果視事物爲合一,那就不是科學了。

一旦你可以把科學的心智丟開,那你就可以慢慢接近瑜伽合一的經驗。在印度有一種很受歡迎又奇怪的花,特別在南印,是一種蘭花,他的名字叫 Kurinji flower(Strobilanthes kunthiana),它12年才開一次花,所以大家說它與12生肖有關,很多外國人特別到南印去看這種花。


(網路圖片)

在 Kurinji flower 開花的這一年,奧修老師(一位開悟的靈性導師也是一位哲學家),與他的一位植物學家朋友,一起相約到山上看 Kurinji flower開花,剛好在第12年,他們一起去看花他們到了山上的一個部落待著,有一天早上,奧修睡的非常晚,所以那位植物學家自己跑到山上,摘了一朵花,當奧修起床時,植物學家的朋友,馬上跟他說,我已經去過山上,將花帶回來了,奧修說~花在那呢?!植物學家拿了五種不同的瓶子給奧修看,一個瓶子內是花的根,另一個是莖,另一個是花蕊...,他將花分解成各種部位放在瓶子中,這就是植物學家他們如何在研究的,奧修問他,那一個瓶子中,你將這花的美麗放進去了呢?

將所有事物放在一起就是合一,就是那個美。「合一存在於美麗之中」,在這的「合一」是什麼?在瑜伽中,合一在說三件事,第一是身體層、第二是心智層、第三是意識層(靈魂),瑜伽在說的是這三個東西,這三者的合一。

我是誰?我們可以說,你只是生命中的一個碎片,而這三者的合一就是生命。先來說身體,身體並不是你,身體並不是那個去經驗的人,身體就像一個盒子,盒子有五個洞,裡面有一隻兔子,盒子不是經驗者,也不是看的人,在盒子中的兔子才是經驗者。

兔子用盒子的一個洞去看、一個洞去聽、一個洞去觸摸、一個洞去品嚐、一個洞去聞,五個洞就是五個感官,兔子是那個經驗者,而不是那個盒子,所以當我說 “I 我”,並不是指這個身體。

當你在看書、看電影時,那個眼睛幫助你看,突然間,腦中浮現了一個念頭,這時雖然你眼睛在看書,但當下的你已經消失了,你的身體還在看書,但兔子已經沒有在看,在看電影時也一樣,外頭電影播著,但心智爲兔子播放著不同影像,兔子的覺知在心智而不是在身體,所以你的身體並不是你,你的身體並不是那個正在經歷的人,正在經歷的是你身體內其他的。
第二個部分是你的心智,心智是在身體與意識中間的,心智是借來的,是累積而成的東西,你的身體是可以被看見的,但心智是讓你可以看見,心智是由三個東西組合而成,之前的課程我們有提過(瑜伽療癒 009 Yoga chitta vritti nirodhah - http://izumiyoga.blogspot.tw/2016/09/009-yoga-chitta-vritti-nirodhah_8.html)。

Chitta 集體意識的總合,由三種要素組成:
Buddhi 菩提智/分別心
Manas 心智
Aahamkara 我執

這三者好像面具一樣,有些學說會說,心智是第六感,是第六個感官系統(五感之外),但根據瑜伽哲學中,並不將心智這樣歸類,心智不是第六感,也不是第六個感官系統,接下來會解釋為什麼。

當你的身體是累的,盒子的五個洞會慢慢關起來,當你的身體累的時候,你的五感也會覺得疲累,他們也是身體的一部分,當身體睡著時,五個感官也會關閉,所以當你睡覺時被蚊子叮,你並沒有辦法感覺到,因為沒有感官在那,因為沒有感官在那,所有的感官都關閉了,很小的聲音你聽不到,燈光也不會干擾你,味道也不會干擾你,五個感官變得不活躍,但是當你睡著時,你的心智並沒有在睡覺,在你睡覺時夢境一直存在,所以心智並沒有辦法成為第六個感官,他是介於身體與意識中間。

第三個是意識,意識是看不見的,不管是對外或是對內都看不到,想像那隻兔子沒有任何的形體,什麼都沒有,只是一直存在在那裡,當盒子的五個洞都關起來時,兔子經驗著黑暗,經驗著睡眠,因為意識是沒有任何形體與質,他不會感覺到累。

你的身體不同,我的身體也不同,皮膚不同,我的皮膚是棕色(巧克力~笑),你們的皮膚是黃色,你的心智與我的心智,每個心智都是不同的,因為都各自累積了不同的東西,我們從不同的地方與不同的人借了不同的東西。

但意識是相同的,對你我都是相同的,意識是無所不在的,他就存在在這,意識並沒有任何外在的形體與界限,只有在我們身體內的意識才是受限的,你以為看到樹,你以為看到山,才是看到,但是意識是無時無刻都見證著這一切,意識也見證著你。

現在我們了解了身體、心智、意識,這三種的不同,上週也許解釋得不夠清楚,我想讓大家更加了解( 瑜伽療癒 016 Advaita - http://izumiyoga.blogspot.tw/2016/10/016.html)。

在傳統印度,當人死亡時,有一群信仰者,他們會將屍體火葬,另一群人,他們會將屍體土葬,將屍體火葬的這群人,火葬後會將灰燼與骨頭放入骨灰盆,當爸爸去世時,兒子會將裝有灰燼與骨頭的骨灰盆,帶回家鄉,然後將其倒入河邊或海邊或大池塘中,佛教也是這樣,倒入之後,會用水將骨灰盆洗淨,然後兒子會將骨灰盆完全浸到水中,兒子必須一直看著骨灰盆完全沉入水中,這是印度的傳統。

在這之後的原由是,骨灰盆中浸到水中,沉入水中後他會慢慢流到海洋,兒子有意識的看著骨灰盆沉入水中並流動著,父親並不是真正的死去,他的意識與宇宙意識合一,在骨灰盆中的水是自我意識,骨灰盆是你的身體,他在河流之中,在自我意識與宇宙意識中存在著身體,自我意識與宇宙意識是相同的,只有介於之中的骨灰盆(身體)給兩著區隔與限制。

當骨灰盆(身體)沉入水中消失,自我意識與宇宙意識將會合一,這是身體、心智、意識三者如何一起運作,給你這個人生,這三者必須合一,而這個合一就是瑜伽,這合一會發生在任何地方或任何時間,根據濕婆哲學,“美”是將三者合一的一個工具,合一會存在於美之中。

當心智停止時,心智是介於(身體、心智、意識)三者之間,當心智停止時,身體與意識就會合一,“美”會帶出一種情緒,我們有九種情緒(瑜伽療癒 006 Rasa yoga - http://izumiyoga.blogspot.tw/2016/08/006-rasa-yoga.html),其中有一種情緒是驚訝 Wonder,當你看到一個很美的東西,你會感到讚嘆 WOOO~,這個驚嘆的瞬間,你的心智會停止,當你在很深層的驚嘆之中,你會說不出話來,你無法使用任何語言來表達這個讚嘆。當這個驚豔的一刻發生時,身體與意識就會合一,這就是這首詩 Sathyam Shivam Sundaram 的含義,合一中的美麗或美麗中的合一。

當有一天你非常的情緒化,處在不好的情緒之中,當你走到捷運,你看見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小孩,在某個瞬間,這個美,會使你的情緒消失幾秒鐘,你甚至會想跟這個小孩玩,當你到喜馬拉雅山時,當你看見喜馬拉雅山的那個美麗,或是在大自然中的一朵小花,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的機會,會帶給你一些小小的驚訝 Wonder,那個美,停止了你的心智、停止你的想法、你的自我一陣子。

你必須打開你的心,去欣賞所有美麗的事物,濕婆哲學中說,歡笑、驚嘆美麗、深處的痛、性,這些都會帶來短暫的合一,當你有覺知的在經驗這些,心智會消失,只有意識存在,語言會消失,你的自我認同會消失,這是今天的主題。


所以,找時間與大自然相處,驚嘆在那美麗之中,如果你非常忙碌於工作,沒有機會到大自然欣賞那個美麗,那你就沒有機會去享受那個驚嘆,跟老闆溝通一下,給自己放個假~



附註:圖片版權為 iZOOMi Photography 及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擁有,分享請註明出處(轉貼請註明出處)http://izumiyoga.blogspot.tw

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瑜伽療癒 017 BHAKTI & JNANA YOGA

20161028 Laya Yoga 融合 (陰) 瑜伽
by Prathap老師
in 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涅槃瑜伽學苑


今天我沒有特別準備,突然覺得可以說些什麼 ~

有三種主要類型的瑜伽,一種叫 KARMA YOGA 行動瑜伽,KARMA 的意思就是行動,以瑜伽為一個行動,例如體位法的練習,任何的行動,不只是體位法,如果你練習太極,他也是一種行動,或是你捏陶、畫畫,都可以是一種行動瑜伽,第二種是 BHAKTI 奉愛瑜伽,BHAKTI 的意思就是愛,第三種是 JNANA 智慧瑜伽,JNANA 的意思是智慧,這三個合在一起叫 RAJA YOGA 勝王瑜伽。

所以一共有四種類型,KARMA 行動瑜伽、BHAKTI 奉愛瑜伽、JNANA 智慧瑜伽、RAJA YOGA 勝王瑜伽。哈達瑜伽、阿思坦伽瑜伽都是 RAJA YOGA 勝王瑜伽,在我們平常的練習結合了梵唱、冥想及體位法,都屬於 RAJA YOGA 勝王瑜伽,今天想跟大家分享BHAKTI 奉愛瑜伽與 JNANA 智慧瑜伽。

BHAKTI 奉愛瑜伽,BHAKTI 的意思就是愛,愛的瑜伽,對所有人慈愛,愛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這是奉愛瑜伽的哲學,BHAKTI 奉愛瑜伽會發生在團體中,一起禱告、一起梵唱,在這沒有任何哲學,只有合一與快樂在這之中,釋放你的情緒、情感與愛,與大家分享。

甚至在 BHAKTI 奉愛瑜伽中,並不會有位上師,因爲上師已溶化在其中,也是團體的一部份,BHAKTI 奉愛瑜伽是分享你的愛,在分享中並沒有分享者,在字典中你也找不到這個字,因爲當你在分享時,你就成為那個分享的過程,你的分享成為每個人的一部份,所有人都變成一體,沒有那個分享者的主體存在。

JNANA 智慧瑜伽,是關於走入自己內在深處,在這沒有團體練習的存在,哲學就存在在那裡,你必需自己去練習,在 BHAKTI 奉愛瑜伽沒有方法,但在 JNANA 智慧瑜伽有上千種的方法,佛陀在教導的就是 JNANA 智慧瑜伽,Shiva sutra 有108種練習方法,都是在探究「你是誰?」

第一先對身體層冥想,如果有用,再往下一層能量層冥想,再往心智層,再往意識層,所以每個人的經驗都會有所不同,所以團體的練習在 JNANA 智慧瑜伽是沒有用的,在 JNANA 智慧瑜伽有上千個上師,但在 BHAKTI 奉愛瑜伽中沒有,因為在 BHAKTI 奉愛瑜伽中沒有方法,在 JNANA 智慧瑜伽中每個老師則都有自己的方式進入。

在印度有句話,「如果沒有 BHAKTI 奉愛瑜伽,JNANA 智慧瑜伽一點用也沒有。沒有JNANA 智慧瑜伽,BHAKTI 奉愛瑜伽是危險的。」,聽到這句話,會有點吃驚,有時後靜心者,不相信神,他們會進入情緒的深處,他們會瞭解什麼是情緒,他們會發現情緒就是心智,然後發現心智什麼都不是,然後就覺得愛也什麼都不是,他們不會臣服,因爲這樣的態度,使他們無法臣服於愛、無法臣服於神,所以說如果沒有 BHAKTI 奉愛瑜伽,JNANA 智慧瑜伽一點用也沒有。

許多瑜伽行者比佛陀更早開悟,但他們從沒有教任何人、任何方法,你無法向他們學習,因為他們沒有慈悲心,佛陀是第一個說到慈悲心的人,所以沒有 BHAKTI 奉愛瑜伽,JNANA 智慧瑜伽是一點用也沒有的,沒有人會受益。

沒有 JNANA 智慧瑜伽,BHAKTI 奉愛瑜伽是危險的。因爲 BHAKTI 奉愛瑜伽完全沒有用理性思考,盲目的愛上了神,他們對聖經完全不瞭解,也不去讀聖經,但就愛上了耶穌,他們對 Krishna 奎師納完全不認識,但就愛上了 Krishna,他們有許多的愛,但沒有任何的智慧,這是很危險的,世界上有許多的問題,都是因爲如此。

在印度,兩個宗教他們會爭吵,但兩個宗教都是在說慈悲心,他們都追隨 BHAKTI 奉愛瑜伽,但一點也不去學習 JNANA 智慧瑜伽,所以 BHAKTI 奉愛瑜伽和 JNANA 智慧瑜伽因該在一起學習。

印度有一個故事,有一群鴿子,他們住在一間印度寺廟,很多很多的鴿子住在一起,有一天,剛好是印度的某個節慶,所以寺廟的人,開始爲寺廟重新油漆,所以鴿子們只好離開這間寺廟,他們搬到了一間教堂,他們在這住了一陣子,過沒多久,聖誕節來了,所以人們開始裝飾教堂,所以他們只好再次搬家,這次他們搬到了清真寺,然後穆斯林的節慶又再次到來,他們只好又在次搬家,回到了第一間的印度寺廟。

事實上,這很常發生在印度的寺廟,鴿子會飛來飛去的,看誰給他食物,當你 google 印度寺廟的照片,你會很常看到鴿子飛起的畫面,因爲這就是他們生活的方式。所以鴿子們又在次回到寺廟,有一天,基督教與印度教的人起了爭執,宗教上的爭執,鴿子寶寶看到,就問媽媽:他們發生什麼事啊?鴿子媽媽說:這裡有兩群人,一群人信基督教,一群人信印度教。寶寶又問:什麼是基督教?什麼是印度教?媽媽說:如果他們去寺廟,他就是印度教,如果他去教堂,他就是基督教,如果他去清真寺,他就是回教徒。寶寶問:那我們住在這三個地方,我們不是印度教徒,也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回教徒,我們還是鴿子啊!媽媽說:是啊!這是爲什麼人類住在那裡,而我們可以飛(笑)。

就像如果我們不能多一些智慧,多一些理解,就無法飛的更高,所以我們有多少的 BHAKTI 奉愛瑜伽,對耶穌,對佛祖有多少愛,你也因該對其有些了解,這就是 JNANA 智慧瑜伽的部份,一點智慧加上愛,才會產生結合,只有愛是不夠的。

在印度有一座山,在過去印度沒有棕櫚樹或尤加利樹,當佛教徒來到印度時,他們將這些樹帶到印度,在這座山上有許多棕櫚樹,他是個特別品種的棕櫚樹,在印度其他地區你無法看到,這個地區是出名的容易下雨,常常會有土石流與山崩,在大約30年前下了一次大雨,下了快一個月,發生了土石流,許多長了快100年、1000年的樹都被摧毀了,很多很老的樹都消失了,但很其怪的是,棕櫚樹確都還在,甚至根可以到很深的榕樹都被沖走了,但棕櫚樹他的根只能到地底兩呎,但他們卻都還活著,在這個山頭的棕櫚樹,以及另一個山頭的棕櫚樹都還留著,但老樹卻都死了,後來他們找到了原因,棕櫚樹不會將根紮的太深,但棕櫚樹們的根卻彼此相連,即使在一公里之外,他們也會收尋彼此,然後連在一起,所以他們在大雨後都存活了,因爲他們都互相連結,所以人們也因該如此,在根部我們因該有所連結,而不是外在宗教的連結,根部的連結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說,我們都是瑜伽人、我們都是基督教…,這些外在的東西很容易消失。


這就是今天的主題:「如果沒有 BHAKTI 奉愛瑜伽,JNANA 智慧瑜伽一點用也沒有。沒有JNANA 智慧瑜伽,BHAKTI 奉愛瑜伽是危險的。」Namaste 


附註:圖片版權為 iZOOMi Photography 及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擁有,分享請註明出處(轉貼請註明出處)http://izumiyoga.blogspot.tw

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瑜伽療癒 016 Advaita

20161027 Body & Mind Yoga Healing 身心靈療癒瑜伽
by Prathap老師 (每週四晚上8:30-9:45)
in 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涅槃瑜伽學苑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哲學,文字很簡單但是很深的哲學,我想爲今天的分享下一個標題「doubt 質疑」,但整個句子是在說關於 Advaita 不二論,Advaita 不二論,很多人會將 Advaita 翻譯成「合一」,事實上這是很錯誤的翻譯。

Advaita means "non duality".  Advaita 意思是非二元性
Dvai means "two".  Davai 意思是二
Advai means "No Two".  Advai 意思是不二

你可能會有點疑問,「沒有二」跟「一」有什麼不同?這個哲學要說的是,宇宙的神性與你自我神性是一樣的,沒有二,宇宙意識與自我意識,他們不是二,而「合一」的意思是,你將他們都視為一,當有兩個東西合起來才是合一,如果你真的瞭解他的意思,你就可以了解這個理論,不需要讀 Advaita 整本書。

如果你說他們是合一,你已經將自己區分開來,從你的角度然後說另一個是一,如果你說合一,那就帶表有兩個,你和另一個,所以你說他們都是一,但事實上你也是那其中之一,所以你並不能說他是合一,你和那個意識並不是二。不二 No Two,你與宇宙意識的中間並沒有空隙,你不是那個身體,你也不是任何我們認為的身份,老師、學生、媽媽、小孩…,你是那個意識,你是那個宇宙意識。

在這是有階段的,知道 knowing、理解 understanding、頓悟 realizing ,你們現在知道也理解了意思,但要到頓悟 realizing,必須還有幾個步驟。我們都用自己的心智 mind 來理解,但每個人的方向都不同,你可以經歷、體驗、了解,這個宇宙意識與神性跟你的關係,這就是 Advaita 不二。

這也是佛陀與許多靈性導師在教導,靜心冥想在做事,You are everything. You are conscious. You are not body. 你是所有的一切,你是那宇宙意識,你不是那個身體。這個主題很嚴肅,不是很容易理解的一個主題,先讓我緩和一下氣氛~

幾天前,有一個學生寄email 給我,他朋友的印度老師給了他朋友一個印度名字,所以他也想要我給他一個印度名字,我問他:你想要印度名字的目地是什麼?她認為擁有印度名字可以增加她個人特色,所以我就給了~ Deva Prema (Devine love) 神聖的愛,然後她就能夠成為那神聖的愛?她很渴望有個有神性的印度名字…

事實上,我並不相信靈性名字,當過去我在奧修中心時,我也有一個靈性名字,但我從來沒用過那個名字,那個名字並不是你,那個名字也不會對你有任何的影響,你在一個旅程之中,有一天那個名字會消失,你是那個意識,不是那個名字。

在印度有個故事,有一個很有錢的男子,他非常誠實,非常忠誠,但他的名字叫做「unbelievable」難以置信的,大家都會叫他「unbelievable」難以置信的,當他很老的時候,在病床上,他告訴他的老婆,我從來都不喜歡這個名字,當我死了之後,在我的墓碑上,請不要寫上我的名字「unbelievable」難以置信的,不然大家經過時都會說,這真是「unbelievable」難以置信的…,他請老婆可以寫個詩,這首詩是印度文~「你是唯一,忠誠的丈夫,你從沒有讓我哭泣,你從不讓我辛苦流汗...(很長的ㄧ大段)」
當人們經過這個墓碑,讀到這首詩時,都說「unbelievable」真是難以置信的~所以你是沒有辦法改變你的名字,名字並不能代表什麼,它什麼都不是,你是在這名字之上的,這就是Advaita 不二。

Advaita 不二論中,它要求你去質疑 doubt,第一句就是質疑自己 doubt yourself ,在我開始解釋之前,我要先說,質疑 doubt,並不是負面的、否定的字,當你有正面負面的區別時,已經將其區分為二了,但「質疑 doubt」它不是正面也不是負面的,它是介於中間的,所以不要想「質疑 doubt」是負面的,在心理學上,自我質疑,是負面的概念,很多書籍在談論如何消除對自我的執疑,自我質疑代表你沒有自信,你沒有好的能量,你無法做任何事,所以質疑會控制你的心智與身體…

我要分享這首詩,在印度跟中國有佛祖ㄧ樣,我們有個人叫 Adi shankara
事實上要全部解釋起來是有點無聊的,所以我就稍為帶到ㄧ些概念,你們可以稍微了解ㄧ些,這個理論是從 Adi shankara來的,在某個印度教的支派中,Adi shankara像是佛祖ㄧ樣,信奉這個教派的人他們會祀奉這個神,在印度,某些教派他們會祀奉一些武器,用來保護他們,另一種在 Jnana yoga中,他們會祀奉他們的老師,誰使他們開悟。


Adi shankara


Buddha


Adi shankara 是在 Advaita不二論中,他們不祀奉任何東西,你就是那個意識,你的意識與宇宙意識不是二,當這兩者不是二時,你與宇宙中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二,都是一樣的,所以這沒有任何的崇拜與膜拜。

Doubt yourself 質疑自己,doubt 質疑,指的是不要執著一點。評斷,它是一個「句點。」,它沒有成長的空間,但質疑,是一個「豆點,」,耶穌說:不要評斷、不要下定論,因爲當你評斷時就沒有成長,如果你讀整首詩,它們都再說同一個意思,沒個人都可以理解跟遵循,不要下定論,不要將它結束。下定論、評論這件事,都將給你一個結束,一個句點。

你必需先了解這不是科學,你不能單用邏輯來理解,瑜伽也不完全是科學的,很多人說他很科學的在練瑜伽,我們外在的世界,是跟科學很有關係的,我可以證明一個理論,我也可以邀請你一起來證明它,在這外在的世界我可以邀請任何人,現在我舉著20公斤的東西,我所經驗的重量,你也相同的可以經驗它。

但在靈性的內在之旅,我所經到的一切,我並沒有辦法將它傳給任何人,你無法享受我所經驗的,因爲我的世界與你的世界完全是不同的,外在世界是一樣的,這是白色,這是黑色,這是一樣的,外在世界我們所經驗到的是非常相似的,但在內在世界則完全不同。

如果你從來沒有聽過愛因斯坦,如果你從來沒讀過愛因斯坦,也從沒有人告訴你愛因斯坦這個人,在你的世界中,愛因斯坦是不存在的,大家可以了解嗎?愛因斯坦是存在於外在世界的,但如果你一無所知,那他在你內在世界則不存在,所以你的內在世界與我的內在世界是完全不同的。瑜伽與靈性的學習,它是一個內在的旅程,我們進入第二個世界,內在的世界。

在科學,你可以從頭開始,可以從任何一個點切入。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植物學家,你可以開始學習植物的知識,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氣象學家,你可以從天空開始研究,如果你想要了解礦物,你可以從土地開始研究,所以科學是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的。

但在靈性的內在世界中,你的身體是啟始點,你本身就是那個啟始點,從生理上的這個身體,然後到能量層,例如我們常說的,三督夏,風型、火型、土型,或七個脈輪,這些都是身體的第二層,在這兩層,有時候是可以去證明他的,當你在瑜伽哲學中讀到這些能量、氣…,你會覺得這很有邏輯,很有道理,也容易理解。

但在接下來的層次,將進入到心智層,這個層次覆蓋到你的意識。當你出生的時後,心智還沒有出現,你完全被意識所包覆,是個非常純淨的意識,沒有心智的存在,如果去測試小寶寶在睡眠時的腦波,他們心智的波動是非常非常小,沒有夢,但我們現在在睡眠時,會有很夢,心智它是會改變的,當你剛出生時是沒有心智層的,當小寶寶看見光時,他會覺的是星星、月亮,他不會覺的那是燈光。

第一層是身體,第二層是能量,第三層是心智,哲學是在這第三層,不並是容易了解的,因爲每個人的心智層,每個人的內在世界都是不同的,一個哲學、一個工具是不可能適合每一個人的,所以佛陀有上千種的靜心法門,因爲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心智。

這個 Advaita不二論,給我們一些工具,讓我們去了解,去突破心智層,Doubt yourself 質疑自己,就是去 Doubt who you are? 質疑你是誰?並不是你要質疑我,我要質疑你,不要去質疑說,這人真的是瑜伽老師嗎?他從不做瑜伽,所以不要質疑我(笑),Doubt yourself 質疑自己,Who you are 你是誰?

當你睡著時也質疑你自己,當你醒著時也質疑你自己,這樣的質疑將帶你達到 Nirvana 涅槃,Nirvana 涅槃指的是永生、沒有界線、沒有形體、他們說的是意識,你可以用許多不同的詞來解釋,他沒有顏色、沒有質、沒有任何識別、什麼都沒有、空。

三個階段,睡覺時、醒著時、覺醒(頓悟)時,當你睡覺時質疑,誰在睡覺?你的身體在睡覺?還是你的心智在睡覺?還是你的意識在睡覺?所以,當你睡著時也是保持質疑的,質疑你的夢,我以經說過,心智是在身體與意識之間,當身體有過多的能量時,心智他就會不斷不斷的成長,當你的身體很累時,你的心智一樣會很累。

有許多的研究,當一人在絕食/斷食的時後,通常對許多事都會有較少的慾望,減少心智的運轉,而當身體擁有能量時,心智也會擁有能量,但身體他直接與意識聯結,心智只是一個覆蓋其上方的一層膜,只有意識才能見證事物的本質/本性,當心智在這時,好像你帶著一個有顏色的眼鏡,意識只能看到心智所呈獻給他的。

第一個睡眠階段,當一個人在睡覺時,他的心智並沒有睡著,這就是我們的夢境,他不斷不斷的在移動,那什麼時候我們會從夢境起來?當你在一個很甜美的夢,或是一個很痛苦的夢,心智都是不斷在移動的,但當有一個點,當你無法承受如此美好的夢,當你無法承受如此恐懼的夢,那就會出現一個質疑,質疑,這是真的嗎?還是夢?

心智無法分辨,無法下決定,感到混亂,是真的嗎?還是夢?心智無法把意識叫醒,因爲意識他沒有任何的形體,意識無法睡著也無法醒來,但只有意識可以分辨這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心智就跑到身體層,叫身體層醒來,身體醒來時,意識才能去判別是真是假,當身體睡著時,意識也見證著那個睡眠,所以心智只好叫醒身體,然後意識就會告訴你,這只是夢,然後你又可以在安心去睡。

所以,當你質疑你的夢,你就會醒來,這是夜晚的夢,然而早上時,他成為白天的夢(白日夢),因爲心智在白天時也不斷不斷的運作著,所以當你醒著時也保持質疑,當一個人在睡著時保持質疑,他將會醒來,當一個人醒著時也保持質疑,他將會覺醒(開悟)。

現在你們聽著我在講話,也是在做夢一般,你們各自的心智都給這些話,帶上了不同顏色的眼鏡,你只是聽著我所說的話,但你做著自己的夢,當你去質疑,這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問題是關於我的身體?關於我的心智?還是影響我的意識?去質疑,睡覺中保持質疑,醒著也保持質疑,你就會覺醒(開悟)。

這個主題並不容易理解,這是關於你內在的旅程,是關於靜心冥想的,質疑是最終的問題,當你練習 Advaita不二,或任何法門都是,但在靜心冥想的最後一點都是「Doubt who you are? 質疑你是誰?」。

在內在的旅程中,這個質疑將推著你不斷不斷的向前進,從心智到情緒,從情緒到更深層,有一天會有更大的質疑出現,是的我正看著這一切,你會質疑是誰?是誰正在看到現在眼前的這一切?是誰在經驗這一切?

重點是,你必需一直記得保持質疑,記得 Doubt who you are? 質疑你是誰?記得質疑。當你在睡覺時,誰在睡覺?當你醒著時,質疑現正是誰在聽著?當你睡著時爲什麼你聽不到聲音?因爲意識並不在那,意識正在見證著你的睡眠,只有身體像窗戶打開時,你才能看到外面的一切,如果窗戶關著時,你只能看到黑暗,只能在睡眠中。不要以爲你的心智是醒著的,你的心智一直都在做夢。

有一座森林,沒有人在那裡,有一棵大樹倒下來了,但沒有任何聲音,為什麼?那是很大的一棵樹,為什麼他倒下時沒有任何聲音?因為我已經說了,沒有人在那裡啊!因該要有某個人,在那經驗那個聲音,才會有聲音。

所以這就是今天的主題,走進去,更深入的去經驗所有的ㄧ切,下週我們可以繼續著個主題,下週會討論更多關於 Doubt who am I? 質疑我是誰?




附註:圖片版權為 iZOOMi Photography 及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擁有,分享請註明出處(轉貼請註明出處)http://izumiyoga.blogspot.tw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瑜伽療癒 015 Abhyasa

20161020 Body & Mind Yoga Healing 身心靈療癒瑜伽
by Prathap老師 (每週四晚上8:30-9:45)
in 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涅槃瑜伽學苑

我想有一些人有在閱讀這堂課網路分享的文章,上週有位同學想跟我要我在課堂分想的書籍名稱,他以為我是在講一本書中的哲學,我並不是閱讀一本書,然後拿到課堂上分享,當然有些分享我會截取於一些書,我在課堂上的故事分享,有些則來自我的老師很久前分享給我的,所以我並不是挑選一本書然後來到課堂分享,所以有些時後分享完,我會感覺今天的分享好像不是很好,Niseema老師也試著想要我給他一個主題,他可以說~今天我們要來分享什麼~但這完全不適用於我。我決定主題的方式完全是依照我當天的情緒與感覺,有時後沒什麼想說,也就不一定會分享。


今天要分享的主題是不依戀 Non attachment
Abhyasa Vairagyabhyam Tan Nirodhah - Yoga Sutra 1.12


在許多瑜伽老師分享這個主題時會用 Abhyasa 不依戀來解釋,但事實上這個主題並不好解釋,在我開始之前,我想跟大家解釋為什麼我想分享這個主題。

上週有個瑜伽老師邀請我到一個孤兒院,他們在那裡舉辦一些瑜伽課程,為這個地方募款募資,當他們舉辦第一次活動那時我去參加了,但之後我就沒有在參與那邊的活動了,這次活動,他們又再一次邀請我,我跟他們回覆,最近很忙無法參加,但事實上,另一個原因是,當我們在那募集物資,當然你捐出的東西因該是完好的,其中一位老師在捐出一些東西後,分享了一些感想,他說到了放棄擁有,瑜伽是給與,當你給與時你並沒有在依戀,這是不依戀 Non attachment 的練習,很多的老師與孩童聽完後都為他鼓掌,但事實上,這跟不依戀 Non attachment 完全沒有關係。

第一個問題,我們在給與小朋友他們想要的?還是我們想要的?事實上,通常我們給出去的是我們不想要的,或不需要的東西,給與跟不依戀是不能劃上等號的,放棄擁有與不依戀,他們將這兩件事劃上等號,但這兩件事是不同的,今天我想清楚讓大家了解這一點。

首先,Attachment 執著,什麼是執著?很強烈的說「YES 要」這是執著,我要這個東西,我要這個女孩,很強烈的說「YES 要」,與 Detachment 不執著,緊抓與放手的,Detachment 是很強烈的說「NO 不要」,從今天開始我不再使用手機,這是不執著,我愛他是執著,我恨他是不執著,但兩者都是執著,但是在執著的不同兩端。

生理上我擁有手機,執著,我沒有擁有手機,不執著,生理上我愛他,執著,不愛他,不執著。執著與不執著,他們都有一個目標物,而 Non attachment 不依戀跟要與不要沒有關係,沒有「YES 要」也沒有「NO 不要」,跟 Object 客體沒有關係,而是與 Subject 主體有關,與你的思緒有關,當女孩在我旁邊,很好,當女孩沒有在我旁邊,也很好,我有手機或我沒有手機,都可以,沒有任何關係。

執著與不執著,看起來是對立相反的,愛與恨,喜歡與不喜歡,「YES 要」和「NO 不要」,在生理上看起來是不同的,但心理上,兩者是一樣的。舉例來說,當你愛的時後,你會想著他,當你恨的時後,你也會想著他,在心理層面來看,兩者是一樣的,就像你現在想著我要錢與我不要錢,兩者都是一直在想著錢,兩個都是有個 Object 目地,跟心智是無關的。而 Non attachment 不依戀,則跟心智有關,任何人在那邊,任何的喜歡與不喜歡在你的面前,對你都沒有差別。

放棄擁有是說「NO 不要」,有一點像 Detachment 不執著,但不是 Non attachment 不依戀。當我想要放棄東西前,我必須先擁有東西,一個沒有錢的乞丐並不能說我要放棄錢,在放棄前你必須先擁有,我們常常會讀到一些故事,一個國王,放棄一切出家修行,而必須先擁有才能放棄,但不依戀則跟有沒有擁有沒有關係,你有錢你可以不依戀,而沒有錢也可以不依戀。

我用一個故事來讓大家更了解,大家因該都聽過這個故事,不過你或許不了解這個故事的含意,很多人會用這個故事來解釋 Non attachment 不依戀,但這個故事最一開始是為了解釋宣布放棄與不依戀的不同。

有兩個修行人在森林中流浪,他們要渡河,河邊有一個很漂亮的女生在那,漂亮的女生說,他不會游泳,你們可以幫忙我嗎?其中一個修行人說不能,另一個修行人就背著他過河了,因為他們是在修行的人,不因該與女子有所接觸,過了河之後,女子跟兩個修行人道謝後就離開了,而兩個修行人也繼續前進,那個沒有幫女子渡河的人,一直想要問另一個人問題,最後他終於忍不住說:我們不因該碰觸女生,你怎麼可以背他渡河呢?佛陀說:你不應該看任何女子,另一個人回答,怎麼可能呢?如果我沒有看怎麼知道是男生還女生呢?而我在放下那女子後,早就已經將他放下,你怎麼還將他放在你的腦袋裡呢!我確實是抱著他、我碰到他、我背他,但過河後我就將他放下了,而你還一直將那個女子帶在身上。

一個人他不碰觸女生,但是他總是想著女生,這是 Attachment 執著,但另一個人是 Non attachment 不依戀,這跟可不可以看女生,可不可以碰觸女生,沒有任何的關係。放棄擁有與主體有關,Non attachment 不依戀則是跟心智有關,是主觀的。關於放棄擁有,不管是放棄或不放棄,那個主體都一直存在。

有一個有錢人,他背著一袋金幣,他來到佛陀的面前,他說我把所有的財產都換成金幣了,我想成為你的弟子,我可以做什麼嗎?佛陀說,你看那邊有一條河流,你把所有的金幣丟到河裡,然後再過來,那個人說,好的,然後他走去河的那邊,過了一陣子,佛陀看了一下時間,心想他怎麼還沒回來,所以佛陀走到河邊看看,發生了什麼事,他看見那個男子,正數著金幣,然後一枚一枚的丟到河裡,他抬頭看見佛陀,然後跟佛陀說,請再等我再幾分鍾我就可以丟完了,佛陀問,你在做什麼啊?!男子說,我在算我丟掉多少金幣,我不知道裡面有多少金幣。

他丟掉金幣如同賺到金幣般,數著他,佛陀說:當你丟棄、捨棄、不依戀時,你不需要數,放棄並不是練習,他不是可以練習,他只是單純的放下努力,沒有任何的努力,沒有任何生理上的努力。

所以有兩件事 Abhyasa 不間斷的練習與 Vairagyabhyam 不依戀,這兩者我們可以說是兩個階段,來停止我們的 Buddhi 菩提智,前兩週我們談過「 Yoga chitta vritti nirodhah 瑜伽是頭腦思緒波動的停止。」,Chitta 指的就是 Manas / Buddhi / Ahamkara ,Modifications 心智的活動, Abhyasa 不間斷的練習與 Vairagyabhyam 不依戀這兩者可以停止心智的活動。

Abhyasa 就是不間斷的練習,任何的練習,Vairagyabhyam 就是不依戀,Vairagyabhyam 不依戀是無法練習的,如果 Vairagyabhyam可以練習他就變成了 Abhyasa,一個是練習,一個是不練習。

如過有人說他在練習 Vairagyabhyam 不依戀,那他們對 Vairagyabhyam 不依戀的理解是錯的,另ㄧ個很常聽到的,很多老師會說 Abhyasa 是瑜伽練習,體位法的練習,但 Abhyasa 不間斷的練習是指做任何的活動,一次一次的做,因為老師想要你們一次一次的來上課,所以好像把 Abhyasa 推廣成瑜伽練習。

Abhyasa 就是不間斷的練習,是身體上的練習,Vairagyabhyam 不依戀,則是心理層次。身體上過多的能量,會創造很多 Chitta 心智的波動,當我們擁有過多的能量,我們的心智就無法休息,Abhyasa 指的是你要去找到你的活動,然後不間斷的練習,跑步、騎腳踏車、畫畫...,Patanjali 並沒有叫我們只能練習瑜伽,你也可以去練習太極,如果只能做瑜伽,不然他會說 Asana Abhyasa 不間斷的體位法練習。

Hatha yoga pradipika 一部哈達瑜伽經典哲學,是寫給全心投入瑜伽士的一部經典,Patanjali 的瑜伽經則是寫給所有人,所有人都能夠得道開悟,所以我們必需找到自己的活動,那一種活動是適合你的,可以讓你感到開心的,然後不間斷的練習,只是單純不斷的去做,你會變的很擅長,而過多的能量將會被釋放出去。

而第二個部份是不依戀,Vairagyabhyam 不依戀是心智的活動,沒有「YES 要」也沒有「NO 不要」,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你完全全然的接受一切,不管喜歡或不喜歡,在宣布放棄中,你有選擇權,你要放棄或不放棄,你是選擇者,而在不依戀中,你並不是選擇者,沒有給你任何的選擇權,這叫做沒有選擇的自由(Choose less freedom),我們都以為沒有選擇是很糟的。

媽媽總是給三個選擇,你要蘋果、橘子還是香蕉,孩子天真的開心的想,我有好多選擇喔,我有選擇權,但在這些選擇裡,你並沒有自由,你不能吃薯條,你只有這三種選擇,在這裡你並沒有任何自由,看起來你好像擁有許多選擇的自由,但事實上你並沒有自由。

Vairagyabhyam 不依戀是沒有選擇的自由(Choose less freedom),你沒有得選擇,因爲你並不是選擇者,你沒有要選擇任何事情,因爲所有的事情來到,只是全然的接受,那我們到底要如何成為 Non attachment 不依戀?

情緒是依戀的,我們的心智一直都是依戀的,身體上你可以放棄金錢,但在心裡上沒有人可以放棄金錢,你有錢,你可以放棄錢,你可以放棄你的智慧嗎?在心理層面上你無法放棄任何東西,你擁有許多智慧,難到你會說,啊~我有夠多的智慧了,我要放棄我所有的智慧,你沒辦法這樣做的,你無法把他刪除。

你有這麼多的愛,你可以放掉你的情緒?但你可以放棄你的愛嗎?你可以放棄你的生氣嗎?許多人總是說,你必需停止生氣,你不因該恐懼,你可以放棄你的情緒嗎?不~ 不可能,現在我說不要想猴子,馬上你腦海中就出現猴子了,不要想猴子跟想猴子,兩者都會影響你的心智,心智是很奸詐的,那我們要如何放棄擁有?

Patanjali 說唯有在心理層面 Non attachment 不依戀是可能的,而放棄擁有是不可能的,你可以擁有智慧,你也可以不依戀那些智慧,你可以生氣,但也可以不依戀那個生氣,你可以有性慾,但你可以不依戀那個性慾,任何事情都可以不依戀的。

如何?如何不依戀?Patanjali 回答了,非常簡單,但你必需將他放入練習。

有一個小男孩非常喜歡冰淇淋,他的腦袋中總是想著冰淇淋,當吃午餐時,他想著冰淇淋,他對冰淇淋有太多的執著,當他在街上走路時,他都在找尋冰淇淋店,因爲他對冰淇淋有太多的依戀,你告訴他,你因該要放棄冰淇淋的念頭,你可以讓他對冰淇淋不再執著,但隔天當他起床,他還是一直想著冰淇淋。

而現在你告訴小男孩,今天我們要去迪士尼樂園,現在他完全只想著迪士尼樂園。他經過了冰淇淋店,然後他的朋友在裡面跟他打招呼,但他完全沒有叫他媽媽買冰淇淋給他,因為他完全只夢想著他的迪士尼樂園,他完全不執著於冰淇淋了,甚至他的朋友遞給他一球冰淇淋,他那著冰淇淋、吃著冰淇淋,但他完全不在意冰淇淋了。

當你的注意力轉移到更高自我的時後,你對其他事物的依戀就會消失,當你的注意力,你的能量,Patanjali 在這說更高的自我、真我,發現自我,當你找到那個真我神性的時後,那就是所有身理與心理痛苦的結束,他用 remember 記得,你因該永遠記的真我,記得永遠將念頭放到更高的自我,當你只想著迪士尼樂園,其他巧克力、餅乾...,任何的情緒、疼痛,都變的 Non attachment 不依戀,所以 Vairagyabhyam 不依戀是沒有辦法練習的。

那這樣我們是否變的執著迪士尼樂園呢?佛陀說過,不要有慾望,所以佛陀的慾望就是不要有慾望。去了解真我,那並不是不依戀,他是一個好奇心,好奇「who are you? 你是誰?」。

但這個問題是正確的。要殺死佛陀,你必需有一把刀,這在印度是常被提出的一個公案。

有一個人正坐著冥想,然後他睜開眼睛跟上師說,我看到佛陀了,上師說,那把刀殺了他,把他的頭砍下來,為什麼要砍了他的頭呢?因為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幻像,不是真的佛陀,只是幻覺,砍下他的頭,所以他又再一次閉上眼睛冥想,突然他睜開眼睛問,我要去哪裡找刀子呢?你在哪看到佛陀就在那邊找刀子,如過佛陀是一個念頭,那刀子也是一個念頭。

所以一樣的,如過這是執著,那個當然也是執著,但這個高的執著,這個追尋真我的執著,可以消除我們其他小我的執著,而 Non attachment 不依戀也是一種依戀,但可以減少我們所有其他事物的依戀,如過你想要切割鑽石,你需要另一個鑽石,只有鑽石可以切割鑽石,但另一個鑽石要比原來的鑽石更加堅硬。

下週我們會討論追尋真我好奇心的部份,Patanjali 好像在玩弄技倆般,要求你去追尋更高的自我,把事情說的很神秘,將你的目標放在更高的自我,那些其他小我的一切,所有物理與心理的執著就會消失。

在阿育吠陀或西醫中,如過醫生沒辦法找到你的病因,但你還是堅持說你自己生病了,醫生怎麼樣就是沒有辦法找到問題,這時後西醫或阿育吠陀的醫生會開給你一個安慰劑,讓你感覺好一點,因爲吃了藥你就覺得自己好了一點,然後病就好了。

這個更高的自我就是減緩你其他幻覺,我們身體上的問題都是幻覺,你心理上的情緒也都是幻覺,事實上我們並沒有任何的感覺,都只是幻覺。那你要怎麼 Non attachment 不依戀?挑選更大的幻覺,而當你越接近開悟時,你就會更加了解那是不是真的幻覺。


附註:圖片版權為 iZOOMi Photography 及Nirvana Yoga & Ayurveda School 擁有,分享請註明出處(轉貼請註明出處)http://izumiyoga.blogspot.tw